韩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韩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双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9),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宝钢优秀教师,唐立新优秀学者,担任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管委会委员,上海市教委文创基地负责人,上海市科委科创基地负责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教育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子课题、重点咨询项目子课题、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课题和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承担Intel、Samsung、Nissan、Mazda、Hp、Yamaha、GE、Panasonic等国际合作项目,承担商飞、上汽、联想、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研发设计课题。主要研究方向:设计战略和设计规划、用户研究和体验设计、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等。
专家话刺桐
✦整合多方力量,让好设计发声
Q1:对于此次刺桐杯的作品,您的印象是什么?
A:首次参加“刺桐杯”国际设计大赛的评审,刚好也是第一届,有一万多件的征集作品,看了数量还是感到非常震惊的。决赛里的100件作品,无论是种类、品质也好以及设计的社会意义,产业价值方面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第一届已经能够做到那么大的规模应该是非常好的开始,如果举办第二届的话,也许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咱们泉州当地或泉州周边产业的迫切需求。第二是在设计领域里面的一些重点院校运用它们的知识跟智慧深度参与。第三是如何能够借助大赛,再把政产学研以及媒体这几方的力量整合起来,让我们好的设计能够发声,让我们好的设计理念能够让大众更好地接受,让我们好的设计能给企业直接的转化,让我们的好的设计能够从宣传层面或者是意义的传播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泉州特色打造专属的国际大赛平台
Q2:您觉得大赛越来越注重成果的转化的意义是什么呢?
A:我想设计的价值,其实是一种多元的呈现,像这次大赛其实呈现出来的有技术驱动型的,这种类型它的转化相对比较直接一点,企业看中这种需求,或者解决方案之后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需求进行转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价值,它转化可能需要靠如何把这种社会价值能够放大,比如说此次参赛的回收材料的衣服设计,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循环经济,它的成本也许会比其他的服装要高,这个时候也需要靠政府的支持,靠一些NGO(非政府组织)的支持,靠媒体把这种设计的理念更好地让消费者认知以后,在循环经济,或者说对地球负责,对未来负责的价值理念下,消费者会更愿意去买单。那第三种就是文化价值引领,我们看到泉州当地的IP,泉州的文化,泉州的特有的东西,可能跟义乌不太一样,跟北京不太一样,跟我所在的上海也不太一样,这种文化背后会凸显出价值,通过文化方面与面向于未来消费者的品质生活融合进行转化,当然还可以通过我们的“刺桐杯”大赛去打造本身具有泉州特色的国际性大赛,通过未来两年、三年、五年、十年的慢慢慢去打造像红点、IF这样的平台。
专家聊产业
✦找到契合中国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关键
Q3:现在大家对国产产品越来越认可,您觉得是哪些方面的原因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泉州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样的机会呢?
A:国产产品受认可,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首先在国际竞争大背景下,守正创新、自主设计正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服务。其次,近年来,国产产品质量、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包括现在取材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潮风格产品的流行,比较典型的是泉州诞生的特步、安踏、匹克等一批知名品牌,前段时间大火的鸿星尔克也是泉州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跟国外品牌不断竞争中,产品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这批企业表现出的一种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我想这也契合了中国消费者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体现了昂扬向上的社会状态。
作为国家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我们泉州的企业更应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紧跟国家转型发展大潮。做“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排头兵。希望首届“刺桐杯”国际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将推动工业设计深度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秀成果和设计人才在泉州落地,助推泉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好产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Q4:面对逆全球化的趋势,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泉州也有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您觉得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技术积累呢?
A:新冠疫情以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传统制造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要想做好自主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其一,我们的企业要贴近市场,响应用户真实需求,做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创新。好的产品往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契合用户“痛点”并找到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做大量的市场、用户研究,这也是我们从“模仿”走向“创造”的第一步。其二,守正创新需要我们立足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泉州,是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认定的海上丝路的起点,在唐朝时,泉州就成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在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对泉州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份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取材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的各方面,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市场化道路,也是自主创新的应有之义。其三,人才是第一资源,泉州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沃土,相信随着“刺桐杯”等创新、创造活动的开展,更多优秀人才会被泉州吸引,在这里沉淀更多优秀成果。
设计技术方面,建议研究分析制造业创新设计共性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规划未来设计创新共性关键技术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提升泉州产业的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能力,编制绿色设计、智能设计、个性与定制化设计等共性关键技术路线图和实施路径,强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
专家谈设计
✦探索云端新模式,促在线教学“常态化”
Q5:疫情改变了许多事情,高校的教育在其中,很多高校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方式,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又该如何解决?
A:新冠疫情的到来深刻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给医疗应急能力、社会资源调配、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令人们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疫情期间减少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还有一些线下的调研、研究也无法开展。
我们设计学院加强组织、深入研究、广泛动员、全面部署,扎实推进线上教学各项工作,积极探索云端“学在设计”新模式,促进在线教学“常态化”,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革命”。过程虽然艰辛,但学院上下齐心协力,充分展现了设计学院教职工在疫情时期应有的担当,也摸索出了一些线上教学的经验。
(1)疫情期间,我们尝试将一些新的技术引入课堂,保障远程的教学、研究不被中断。教学团队整合线上教学资源,并通过大量慕课资源、录播视频、文献、讲义、讨论和练习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虚拟教学案例,通过真实漫游和游戏化的形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唤醒兴趣,促进教师陪伴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学团队也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设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推出设计战“疫”特别教学特别系列,如以“自我革命”和“网红主播”心态开展直播教学,直面“三大”挑战,打造“三有”课堂,用“烘焙理论”开展精细化线上直播教学等。
(2)在线上教学质量管理层面,学院强化培训交流,在组织教师熟悉教学工具的同时就专业理论课、设计课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7次针对性研讨,同步优化教学的软硬条件;抓实“3+2”试讲环节,通过定调课程安排方案、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打磨教学内容形式,打磨试讲质量、提升熟练程度、增强授课信心;注重过程保障与实时反馈,为每门专业课程配备2名督导,每天实时收集问卷反馈,旨在通过以教学评估、大数据调查的形式,跟踪分析课程教学质量,查找薄弱环节,注重扬长补短,优化教学设计,为全面开课做足准备。
(3)学院重视学生居家学习状态,统筹推进学生线上学习指导。深度排摸全院学生的家庭网络情况,为无线网络覆盖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应支持;帮助多名因疫情造成临时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项特殊困难补助”,为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做好准备;对重点地区学生进行一对一关心支持,推出线上设计类学习资源,筹备线上“设计工坊”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居家学习习惯。此外,学院制定设计学院学生在线学习基本规范,要求全体学生实名听课、遵守纪律、积极互动、全情参与、主动反馈,促进教学相长,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在今年六月组织了“2021 FourC Challenge 24小时设计挑战赛”线上挑战赛,FourC Challenge正是希望通过召集全世界的青年,用线上的方式联动,共同利用设计的力量,实现这个世界更具韧性的复苏,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改变者。今年的竞赛主题定为“ReVive 康复·再生”,师生们通过创新设计思维,思考后疫情时代的设计变革,深刻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内涵,积极展现当代设计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此外,学院积极组织线上各国学者、专家的学术论坛、沙龙直播,线上学术活动的形式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设计的特性决定它具有领域特殊性
Q6:近几年来,国家也越来越注重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您觉得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哪几大方面入手呢?
A: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设计的创造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设计不能像科学那样在理性和方法学上被精确定义及充分发展,设计活动的处理对象(即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又决定了设计者不能像艺术和工程等其他学科工作者一样思考,因此设计思维具有领域特殊性。
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过程,它强调观察、协作、快速学习、想法视觉化、快速概念原型化,以及并行商业分析,影响创新和商业战略。结合设计的宏观定义,它们揭示了当前设计思维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产品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的思维模式,还应考虑产品的商业背景下整合创新、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等的综合思维模式,甚至是考虑设计思维在除了产品设计领域的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因此,设计思维未来发展趋势应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面向产品设计活动的设计思维研究、面向产品商业价值的设计思维研究以及其他领域的设计思维研究。
学科交叉领域恰恰需要更多设计思维研究。综合应用多领域知识使得设计思维成为多学科发展桥梁,管理、教育、金融、医疗等其他领域对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设计思维理论与传统的企业管理、创新体系融合、扩大设计者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为企业寻求新的创新点和竞争优势是新的研究热点。
大多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设计案例,它是具有前瞻性的管理者、开放思维的设计者、有想法的工程师和喜欢尝试的用户一起开发和试验新产品,以及开发过程中同时进行商业分析的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是一个身处于组织中的众多个体的思维的统筹,因此宏观的设计思维应该是具有多学科特性的综合思维,目标是使消费者、设计者和商业人士均参与到一个流程里,这个流程可以适用于产品、服务甚至商业体验。设计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创新和设计实现的方法论,本质是实现产品创新。
在设计和工程教育中,遵从设计思维固有规律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潜能的研究也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方向。
•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
• 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
• 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 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
• 把握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三个任务。
•几个关键方面:工程严谨性、批判性思维与非标准化解决问题、跨学科与系统思维、想象力、创造力、主动性、沟通与合作、全球化思维模式、多样性与流动性、学生参与和专业学习共同体、就业与终身学习。
这类以设计思维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的热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会因为设计思维的优势参与到设计思维的体系建立和实践应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