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开强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许开强,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首届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包装设计委员会委员。湖北高等教育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北美术家协会理事,1997年获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10月~2015年1月任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首任院长。
多次出任“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中国北京)、“国际设计进程大赛”(德国杜塞多夫)、“中德第一届平面设计大赛”(德国奥芬巴赫)、“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台湾)等国内外艺术设计大赛评审专家。
专家话刺桐
✦紧跟市场步伐,作品征集有针对性
Q1:对于此次刺桐杯的作品,您的印象是什么?
A: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泉州市首届“刺桐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的评审工作。大赛第一次举办能够征集10733件作品,覆盖31个国家,特别是疫情以后,能够取得这么好的参赛效果,我感觉比较震撼。参赛的作品水平也相对来说比较高,特别是参赛作品的内容,第一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疫情之后的关于健康出行、数字生活、人工智能、生态环保等方面,这些理念都在我们的设计作品当中有很好的体现,有些作品非常的成熟,而有些作品虽然是院校学生的设计,但考虑的非常周全。有些作品完全就可以转化为商品。特别还有一些国外的作品,我也看到针对中国市场的定位设计。从另一个侧面也看到了参赛者水平的提高。
✦大赛成果的转化对高校参赛者有指导作用
Q2:您觉得大赛越来越注重成果的转化的意义是什么呢?
A: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到产业实现的问题。其次产业也要更多的和设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够设计和市场是分开的两张皮,中间一定是无缝对接的,所以说参与大赛的作品如果转化为产品以后,产品不仅仅是应用了,它会对设计师带来很多的启迪和鼓励,特别是对一些参赛的高校,会在教学上产生很大的引领指导作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举措。
专家聊产业
✦打好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两张牌
Q3:社会的变化影响市场或消费需求的变化。如疫情后,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生活、绿色环保,但企业在面临剧烈的变化时有时很难去改变或适应,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抓紧哪些要素,去完善或者提升自己?
A: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字,但这个大变局确实是改变了人类整个社会的形态,对人类产生危害和改变,但也是另外一种机遇。所以,我想首先就要多角度、多维度来观察判断,特别是经济发展上的战略判断,以泉州为例,泉州申遗成功后有两张牌是非常靓丽的,第一张主打文化传承,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出发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古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也就是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最早榜样!现在泉州会一如既往的讲好中国故事。第二张主打科技创新,支柱产业要面向未来,形成科技文化,科技文化它属于新文化。一个是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一个是科技创新为人类社会高质量进步做引领。我觉得泉州这两条都可以做得非常好。企业该怎样做提升,首先还是要加强人才引进,泉州已经步入了GPD万亿俱乐部,但人才短缺可能是短板,要继续加大吸才力度,特别是文化传承方面的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人才,教育部出台政策加大新文科、新工科、新商科的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新的人才需求变化作出的重要改革。
✦转“守”为“创”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
Q4:融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差异化专业培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技能型人才是时下的热门,您觉得设计教育该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培养相应的人才呢?
A:现在工信部、科技部、文旅部、教育部都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创业创新发展,这对教育的冲击应该是很大的,设计专业要因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前学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生相对较多。现在不一样了,许多高校设计学专业的要求除了文理兼收以外,物理学、工程学、理科等学科的学生或者考试相关分数比较高的学生优先录取。我想这是很大的变化,因为学艺术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审美,关注的是形态,而理工学科的学生加入进来后,对新产品的发明创造,新材料的应用,结构的优化等方面会起到更好的一体化助推。将来大学生毕业后,对于知识产权、创造发明的意识可能会更强,更接近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中国不缺乏文化的底蕴,但是怎样跟未来的科技相结合是关键,目前中国的工业制造门类是比较齐全的,号称制造是世界第一,但创造不是世界第一。所以,设计教育要注入更多的时代与未来科技的内容,比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中国制造要完成到中国创造的巨变,需要培育真正的交叉型、复合型的人才,走多学科交叉之路。这么多年,国家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教育部近年推出鼓励高校自主展开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但是时间还不长,效果还不明显。我相信,假以时日,往正确的方向走,会有好的效果的,是可以改变现状的。举个例子,好莱坞的大片为什么许多题材都是外星人、超人类,实际上它的意识形态是在配合想象、创新与创造,哪怕有些荒诞不经;我们的剧本更多的是穿越剧,跟以往的历史打交道,讲古代的故事。在想象与创造的环境里成长,颠覆性的人才就会大量出现,原因很简单,人的内生动力需要引领与培育。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育不能仅仅是守规矩,守有几千年的“形”,创无形。守与创,一字之差,如何应对,这就是矛盾。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不一样,怎么样去改变,去突破,这个命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但需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理念、观念需要转变。
✦要关注大赛是否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Q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校合作举办竞赛或工作坊,泉州产业也在积极组织各类设计赛事,您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因为现在各个城市各大企业都在寻找高校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也不是我们独创的,在国外许多企业也是这么做的,企业大量给学校捐款支持学校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创新实践、共同研发,既出创意又出产品,关键是建立了激励创意创新不断前进的社会机制。此次“刺桐杯”国际设计大赛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征集超万件作品,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这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大赛活动的组织得很好,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是否是我们学设计的学生过剩,学生在参与大赛的时候要看到参与的大赛是否真的起到激发了“设计”作用,设计是个动词。
专家谈设计
✦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发扬创新
Q6:泉州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希望在传统里进行创新,您认为如何设计出既能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又不会让如今年轻消费群体觉得过时的产品呢?
A:传统文化并非过时的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就是在传统中有新突破的产品,包括工艺、材质、文化传承等因素。泉州有很多传统企业,比如陶瓷,样式很精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来说,泉州就是古代中国制造的典范,古时候中国制造的典范就是中国创造的典范,在当时代表着最高的制造水平,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创造力。现在是新时代,一方面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承是老的记忆、记载,我们学习它。但发扬光大就是在创造新东西。我觉得要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我们说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创造力量,现在创造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激发。结合前面提到的科技文化,往这方面引领,我觉得泉州的设计可能会独树一帜成为亮点。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无止境的,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们在不断地创造和发展。传承与发展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传承是不忘来路,发展是不忘初心,是优质地走向未来。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疫情还没有过去,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将出现一轮又一轮的重新洗牌,疫情必将导致世界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大比拼,我们要化危为机,提升文化影响的软实力与科技创新的硬实力,踏踏实实往前面走,做最好的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