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恩

台北市工业设计发展协会理事长

专家简介

李圣恩,现任台北市工业设计发展协会理事长;台湾华梵大学的工业设计学系交通工具设计组教师;台北引目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及设计总监,专长为交通工具设计。


专家说

专家话刺桐

 

✦大赛的丰富度能够激起对于比赛的重视和信任

Q1:作为首届“刺桐杯”大赛的终评评审,您对作品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A:在评审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作品,让我印象很深刻,有着不同语言,不同生活背景或者是不同文化体验的人,一同为了生活品质的提升,把他们的提案具象化,然后提交到大赛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的题材,我看到有生活家电,我看到有出行体验,有居家安置,甚至还有教育类别,我觉得对一个比赛来讲,它的丰富度是能够激起大家对于这个比赛的重视或者是信任的。这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

 

✦让大赛成为舞台,激荡出新视界

Q2:您觉得 “刺桐杯”国际设计大赛这样的综合性的设计大赛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

A:对于一个地方来说,一旦举办了国际性的工业设计竞赛,它会是解决方案提供服务者价值提升的契机,不管是在学界上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是业界里已经落实能够量产的方案,他都是可以在这个舞台上面展示出来,来刺激或激荡出新的视界,我觉得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这个比赛扮演的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也很期待第二届大赛组委会跟当地的企业,在譬如像命题上,或者是进一步能够把设计方案有机会落实到实体上,并服务大众。那我相信对于比赛,还有地区的融合,是更直接的做法。

 

专家聊产业

 

✦与不同生活体验的人多交流

Q3:近年来两岸设计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对此您怎么看?

A:近年来两岸的设计交流越来越频繁,我觉得在设计师的角度,多跟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交流,或者是和提出不同解决方案的设计师交流,对于自己灵感跟点子的养成,甚至是审美观或视野的宽广都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非常支持设计师能够到不同的地方,跟不同的设计体验去做互动,做交流,那我相信这是一个大家一起互动与打团战的时代,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借助平台的力量,做好桥梁跟连接的角色,让不同地方的不管是企业还是学界还是个体的设计师,甚至是生产的厂商都能够有一个好的串联,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多多跟刺桐杯设计大赛有更密切的互动。

 

搭建平台,打造通路,引入新血

Q4:您作为台北市工业设计发展协会的理事长,您觉得如何更好发挥协会对于设计产业发展的作用呢?

A:协会是一个非盈利组织,这样的身份就有比较多的空间去承办组织活动,以台北市工业设计发展协会为例,我们把活动分成几个类别,第一个是针对商业面的,我们尽可能的把自己转化成为对外的IP,变成通路,让会员或者让设计师的品牌们能够用比较低成本跟比较亲切的方式去测试不同地方的市场。我们会在各个不同的国家举办展览,让会员或者设计师去测试自己的设计,测试自己的理论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和当地产生有呼应的沟通,如果有,就可以往下一个商业行为迈进。那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协会在推进的就是学生群体,学生在学界是挺孤单的,应该说设计这个产业,它是不能够完全切割学界跟业界的产业,因为业界是最新的东西,学界是扎实的训练,这两个缺一不可。那不管是出社会之后接触业界,还是在学校里接触学界,协会是一个很好的角色,可以当中间的桥梁,所以协会举办设计比赛,让学生去企业实习,跟设计师一起来碰撞出一些社会结构的提案,可以快速的让新鲜血液能够融入产业,我觉得让新血融入进来,让融入进来的人能快速投入市场,这是协会能够做到的事情。

 

专家谈设计

 

✦注重使用者的体验是根本

 Q5: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如此具有“颠覆性”的时代变革,对于交通工具设计上会有怎样的趋势?

A:交通工具从很久以前开始,就不再只是单纯的载具了,身为价格偏高、生命周期偏长的消费型产品,交通工具本身在被购买的时候,某个程度上已经是使用者或购买者的形象表征了。我们每个人在购买交通工具的时候会选择跟自己想要展现的形象或者跟自己的个性比较相近的车款,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交通工具身为每个人的标志,其实它已经是一部分在娱乐产业里作为平台,一部分在生活用品里作为支持我们生活移动的必要工具,所以在大数据应用之后,会更着重在使用者体验上。我们现在买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注重驾驶,看重操驾乐趣;一派注重开着舒服,开着体面。操驾乐趣它本身是一种使用者体验,开着舒服,开着体面也是一种使用者体验,所以不管车辆能源的部分,如果自动驾驶与5G的技术完全落实在交通工具上,还是会着重在乘坐车辆移动的过程中的使用体验方面来着手,所以交通工具的演进方向会越来越客制化,越来越个人化。

 

✦创意是一次与市场的沟通

Q6:如今消费者对于产品有更高的要求更好的设计、更好的体验要求,也会被一些富有故事性文化性的产品吸引,设计师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以适应这样的变化?

A:这个问题拆成两个角度,第一个是更有故事性,更有文化性的产品更有吸引力。我们每个人在提出创意或提出设计的瞬间,站在设计师的角度,他不是在提出一个提案,而是在提出沟通,跟消费者、跟市场或跟潜在的市场来沟通未来可能变什么样。要达成有效的沟通就必须要能够快速取得共鸣,而文化其实是最容易取得共鸣的,如果我们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很快就会取得共鸣的认同。随着资讯爆炸,资讯取得越来越容易,所以大家对于共鸣的获取时间会越来越短暂,会越快能够得到共鸣,而短时间取得最多的共鸣的产品,马上就会占据市场的前端。所以身为设计师其实应该要更着重在如何跟对方取得共鸣,也就是说为了进行创新设计,对于文化底蕴,要吸收得比以前更纯粹,更扎实。也是基于这点,从第二个角度来说,每位设计师在做新的东西之前,应该要先理解为什么演进到这一步,我们在上一个阶段,所有的设计师被要求的是创新,保持饥渴,希望能够带来更新的使用者体验,但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把天花板往上推开的时候,下一步该怎么做?应该是除了新以外还要保留什么旧的,怎么样把旧的东西转化过渡到新的时代去。这有点像是前一阵子出现所谓的文化创意,就是快速取得共鸣的方法,而文化本来就是人们生活习惯或生活形态的累积,所以在每个族群里面都会有自己的主流文化与次文化,如果能够先对目标族群了解的够透彻,应该可以很快的渗入文化背景里面去寻找得到共鸣的这个点。

 

上一条:杜瑞泽 下一条:李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