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

清华美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专家简介

赵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创始人、所长。赵超教授专注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设计教学,设计研究,与创新实践。近年来他主要从事用户体验研究、人本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健康医疗产品与服务设计创新、老龄化设计研究、社会创新理论研究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实践。赵超教授的设计研究与产品创新实践为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创造数十亿的产值。


专家说

专家聊设计

 

✦设计学是串起各产业领域创新的重要工具方法,支撑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Q1:如何体现设计的创新整合,实现设计的社会属性、人性化体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您能举个您或您团队的例子说明吗?

A: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这是因为设计学的目的是创造人为世界,构建人为世界的行为需要多学科协同和系统整合,因此,设计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材料工艺、美学价值、社会文化、商业管理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在一个综合学科团队中,设计师既要扮演问题探究与发现者、创新解决方案的提出者,也要担任组织协调各专业背景的成员进行协同工作,确保最终落地的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性不打折。所以,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应该兼顾横跨人文与技术,艺术与科学,理性与感性的多重属性。

在当下物质文化和商业文化交融的社会中,设计与技术、商业之间的底层逻辑存在明显的差异。当技术不断探索人类认识世界的边界,商业关注拓展利润版图时,如何让技术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如何让商业摆脱盲目逐利的陷阱,设计学承担着重要责任。设计师从人类可持续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关注产品-服务-系统的人性化体验的构建,对社会和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是现代社会步入良性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当我们今天面临老龄化社会挑战,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危机,医改困境,生物伦理等诸多问题时,尤其是当技术发展和商业社会步入增长极限和异化轨道,并对社会危机失语时,设计学将通过搭建整合创新的平台,平衡技术进步、人性体验、商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求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造世界解决方案。

例如,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人类还没有真正有效地研发出治疗的药物,但从医患疗愈体验的角度,有很多设计工作可以推进,并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我过去十几年关注健康设计的研究与产业转化,推进健康设计学科的构建,我与国内外前沿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合作,借助于“设计”整合诸如“细胞治疗”、“基因测序”、“生物芯片”、“个体化诊疗”等前沿医学技术,对传统的健康医疗产业的仪器产品、诊疗服务、医院系统、医患体验提供整体性的设计解决方案。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主持设计的“恒温扩增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芯片产品”,成为此次新冠疫情抗击战役的“重器”。该成果在一周之内连续四次被新闻联播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专程视察和批示了该成果,鼓励产品创新服务国家需求,立足健康事业。该系统设计经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李兰娟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程京院士指导,采用多指标联检的方式,一次性高效鉴别感染源,实现快速确诊感染病例,准确排除疑似病例的目标,构建了大批量、模块化、高通量的快速组装和检测模式,以及安全性、智能化、易用性的使用体验,为快速高效地应对此次疫情中的各种突发大规模诊断救治需求,提供了人性化的设计解决方案。该系统是全球首个能在1.5小时内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内的六项呼吸道病毒的诊断系统。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清华大学第一时间向武汉捐赠1.2万人份该产品检测芯片试剂盒,为快速高效检测筛查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有效医疗检测保障和设计解决方案。

 

✦构建设计师正确价值观,体现设计包容性

 Q2:中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而您在国内率先探索将设计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这对于解决养老问题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A:世界范围内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北美、欧洲诸国都面临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老龄化带来的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变化,使老年人在社会角色层面逐渐转变成为弱势群体。包容性设计理念恰恰响应了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所倡导的包容性发展的目标,主张产品/服务/环境的设计要从弱势群体的需求出发进行创新,进而普惠到社会其他人群。试想一个产品、一种商业模式、一项技术、一栋建筑设计得让老年人感受到方便、易用、愉悦,那生理机能健康的人群就更能体会到设计给他们所带来益处。所以,从技术产品设计到养老社区服务的构建,设计必须包容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老年人到婴幼儿,从健康人到残障人。与社会学者研究老年社会问题不同的是,设计师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实体化设计与转化,带给人们日常生活无言的命令和贴心的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全社会关怀的温度。未来,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发展,医学的进步将人类的寿命进一步延长,人们对于健康、医疗、社会福祉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有学者指出,替代信息时代的下一次产业革命将是生命科学产业的兴起,在新的产业革命浪潮来临时,设计必须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构建包容性的价值观和产品服务系统,这是解决全球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手段。

 

专家谈产业

 

✦设计的基因就是跨学科的

 Q3:随着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对设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觉得在培养新类型设计师方面,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A:教育部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的实施,“六卓越”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一拔尖是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但我们也发现,培养卓越设计师还没有在国家层面上被提上日程。而在西方设计发达国家,对于设计教育的重视是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的,孩子们进入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触设计,从小学开始,设计这门课程与数学、历史、科学等课程一样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而且课时与其他几门课程基本相当。而在中国,只有进入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才开始了解设计相关知识。由此可见,要推动设计创新教育,必须加强设计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普及渗透,使“设计”成为像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的通识基础,构建从通识基础教育到专业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未来的卓越设计师应该包含多产业,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组成,我们一方面需要培养具有设计思维的普通公民和具有设计评价能力的政府企业决策者,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具有设计专业技能和整合创新能力的设计专业化人才。这是全社会范围的战略性创新发展目标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构建全民创新文化和设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设计学科先天的基因就是跨学科的,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协同创新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不同层次设计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

 

✦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应对全球化挑战

 Q4:您提出的“创领中国2030”项目是从哪些方面对设计人才进行培养?加入设计之外的学科对于整个项目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A:“全球创新设计”和“创领中国2030”,对于清华来讲,都是新的探索和尝试,希望在学院和产业两个层面构建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不同层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培养项目”是清华大学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共同建设的研究生培养项目,来自三所学校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该项目课程,学习应对全球化创新挑战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技能知识,培养拥有创新领导力的职业设计师。

“创领中国2030”项目则更多的是希望发挥设计思维在企业决策层发挥的作用,培养未来面对全球语境下创新引领的中国企业家。学员来自各产业领域的领军型企业决策层。课程体系由清华美院、清华金融学院、IDEO三方共同建设。清华大学进行设计思维,设计管理,设计评价的培训,同时还有五道口金融学院对商业模型的教学。美国的IDEO从全球视角为学员导入设计思维和创新方法工具。要知道,企业的创新设计机制的建立和对设计的评价实施,都是这样一群人决定的。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培训,中国未来将会诞生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引领设计创新的领军型的企业和品牌。

 

专家话泉州

 

✦设计创新有着“短平快”的优势

 Q5:泉州许多企业还处于来料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如何让这些企业先通过小成本的方式改变现在的状态呢?

A:中小企业需要借助“设计”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从来料加工型企业转变为自主设计,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设计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认为,设计创新相比于技术创新而言,红利在于它能够“短平快”地整合技术,解决企业产品和品牌面临的创新转化瓶颈。我们知道,技术创新需要有一定的培育周期和高额的研发投入,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所以中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设计的价值,充分利用设计的手段和学科优势。因为中小企业多数情况下难以建立自己的设计部门,也无法招募到优秀设计人才,所以应该多与行业协会和院校进行合作,借助于企业外脑,促进设计创新,等到成长到一定规模后,政府应该引导鼓励其建立自己的创新平台和设计部门。所以工业设计对于泉州的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会发挥驱动引擎的重要作用。



上一条:韩挺 下一条:李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