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军
福建工程学院教师
武志军,任职于福建工程学院,2019年获福建工程学院优秀教师,指导学生获得2015 IF(汉斯格雅)设计奖,2018年意大利A design 亚军,2019年红点(reddot award)设计奖,2018和丰杯银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多项一二三等奖及其它各类国内外奖项近百项。指导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9项,指导学生申请外观专利达60多项。
专家聊设计
✦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更需文化渗透
Q1:现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创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您觉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设计师如何应对?
A:设计包含的领域非常广,其中文创设计,正处于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呢?现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30年前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是有和没有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但可以买到,而且还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更优质的产品,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此时文化元素的注入,能提升人们精神层面的享受,所以我希望有一部分设计师能够从文化角度入手,将文化内涵元素到产品设计之中,通过产品让消费者能了解到背后的故事或者意义,必然会使设计更加突出。
✦融入当地特色的同时,更要注意就地取材
Q2:您之前做过一些农特产品的文创设计创新项目,您觉得针对农副产品,设计的创新要考虑到哪些因素?
A:我们从16年开始,每年都会带学生们深入到福建省内的一些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设计的作品和与农户之间的交流,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很多的设计看起来不错,也能实际落地生产,但不能很好的反应农副产品的地方特色,比如全国各地都有产大米的基地,所以在包装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到地方地理人文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能够就地取材,便于在当地进行加工,很多学生的包装设计非常好,但需要到外面进行加工,再运到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这样其实就增加了成本。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当时运用当地竹作为原材料,通过形、色甚至是材质,将元素融入大米的包装,消费者一眼就知道是哪个地方的,是特别的,而且是在当地进行加工的,也比较方便。所以我觉得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
专家谈产业
✦不同思维交流碰撞出新火花
Q3:您常年带队指导设计工作坊相关活动,您觉得能为设计师带来哪些方面的能力提升?
A: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每年举办泉州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给老师和同学们都带来非常好的机会,通过参加工作坊对专业能力上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比如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更加了解到,如何调整设计方法和思路才能更好的满足于企业。从海峡两岸不同的老师那里能够得到一些新的设计方法,更可贵的是两岸的同学在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协作,了解两岸各个地域的同学们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无形之中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提升。参加工作坊,同时也能了解到同年级的其他同学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的设计方法及工具,最关键的是设计蓝海的挖掘:同学们参加完工作坊之后,复盘自己工作坊期间的设计,思考未来设计产品的方向,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针对于某一类产品可以利用在学校的剩余时间,进行专门的研究,是有非常大的指导性意义的。一般在学校老师提供的很多是虚拟题,而工作坊是有很多实际的课题的。
✦软件系统加入让设计更有针对性
Q4:您在产品设计软件系统上也有研究,软件系统的加入对设计带来哪些方面的提升?
A:首先是可以节省成本,举个例子,之前我为福州的一家企业做设计,主要产品是用金箔包玉的金包玉产品,首先原材料材成本就比较高,而且要做的样式也比较多,如果每一件设计作品都打样的话,必然会增加很多的成本,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加入,在不用打样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把想法直观地展现在客户面前,这样大大节省了成本。第二点,就是快速,不单只是体现在绘图软件上,现在许多设计软件,都会形成大数据,比如输入性别、年龄、工作、兴趣爱好,就会生成一些可供参考的形态和颜色,那必然对我们设计的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而且还能更有针对性。
专家话泉州
✦设立企业需求专向赛,促设计成果更好转化
Q5:针对地方集群产业,泉州政府也在推行各个品类的工业设计大赛,您觉得如何能更好的将大赛的成果转化?
A:这个我感触还是特别深的,泉州举办的设计类的比赛真的是非常的有针对性,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参赛者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边也提几点建议:第一,大赛的选题在原来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的接近企业的需求,比如说缩小或限定一定的范围。像IF设计奖每年都会有专项赛。15年的时候我带学生参加过汉斯格雅卫浴的专项赛,那年的题目是“小空间,大淋浴”,更加针对于企业的需求,我觉得这样比较便于企业做转化。第二,如果在前期,能够把企业的需求提前发布出来,那么很多高校的老师就可以把这些需求植入到课程之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跟企业更多的沟通,了解企业相关的材料生产工艺。这样的话,我想必然设计出来的一些产品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生产工艺,以及市场需求。
✦借助协会平台力量,将工艺大师引入院校体系
Q6::泉州还有许多传统工艺,依靠着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没有建立一套可供学习的体系,您觉得有哪些方面的措施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A:这一现状真的非常可惜,特别去年我们做了非遗的专项教学,了解像提线木偶、纸织画、漆蓝等一些传统工艺,有部分慢慢的在走向消亡。这些老师傅们的手艺是没得说的,非常好。但很难让现在的孩子去接受,去学习。比如我们现在在做非遗项目,从国家到县市区都非常重视这块,但我们想找一些素材却很难,因为老师傅们工作繁忙,临时寻找,往往很难达成合作,但如果能通过协会平台,让学校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与传统工艺的老师傅们在一起交流,我相信很多传统工艺大师们都特希望他们的工艺能够流传下去。那么再通过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进行结合,让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更好的融合,服务更多的人,尤其是对年轻人,让年轻人去喜欢,让年轻人去参与。这样才能让传统工艺更好的延续下去,而且发展下去。